中国足协近期针对联赛争议判罚的评议结果再次引发外界广泛讨论。其中涉及的两起关键判罚——上海申花对阵浙江队比赛中马纳法的疑似手球,以及北京国安球员李可在拼抢中的动作被认定为犯规并给予停赛处罚——所展现出的逻辑与标准,令人难以信服,暴露出评议机制本身存在的缺陷与不公。
先看马纳法是否手球一案。在高速对抗中,皮球接触球员身体部位往往就在电光火石之间。通过多角度慢镜头回放尚难以达成百分百的共识,当值裁判在瞬间做出的判断理应得到尊重。然而,足协评议组最令人费解之处在于,其引用的所谓“规则精神”和“身体自然位置”等概念,充满了极大的主观解释空间。这种模糊的、可左可右的“解释”,与其说是在澄清规则,不如说是在为可能存在的误判构建一个“免责通道”。评议结果未能以清晰、无可辩驳的规则条款服众,反而留下一个可以任意解读的“尾巴”,这无异于一种“甩锅”行为,将最终的责任和争议推回给俱乐部、球员和舆论场自身去消化。评议工作的核心应是定分止争,而非制造新的、更深层次的困惑。
反观对国安球员李可的处罚,则凸显了评议标准另一面的僵化与严苛。足球运动是充满身体接触的激烈竞技,一些处于合理冲撞范畴内、目的旨在拼抢球权的动作,是比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足协将李可的动作定性为必须被停赛的犯规,套用“保护球员安全”的宏大名义,实则是一种脱离比赛实际、违背足球规律的“保护性”洁癖。这种一刀切的严苛判罚,过度限制了比赛的对抗强度和流畅性,导致球员在场上畏手畏脚,生怕一次正常的身体接触就会招致重罚。评议工作不应只机械地对照规则字眼,更应深入理解足球运动的本质属性。这种“要不得”的保护性动作认定,最终保护的不是足球运动本身的激情与活力,而是扼杀了它。
两起事件,一松一紧,一模糊一严苛,看似矛盾,实则同源。它们共同指向了中国足协在规则解释、判罚尺度统一和权威建立上的系统性困境。评议制度本应是维护联赛公平公正、提升裁判水平的最后一道专业防线,如今却因其结论的智弱、逻辑的混乱和标准的摇摆,不仅未能平息争议,反而加剧了各方的对立和不信任感。
当评议本身失去了专业的厚重感和逻辑的严密性,变得可以随意“甩锅”和“双标”,那么它收获的只能是舆论更多的嘲讽与质疑。足协真正需要评议的,或许首先是自身程序的公正性、专业性与权威性。